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自荐参评作品公示

http://www.sxtvs.com时间:2023-04-28 09:50:19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邱陆、史宝军、陈凡、李彤、卓杰、侯强、秦俊峰,编辑高峰、王福录、王辰作品《沙海“愚公”》(作品链接:https://qidian.sxtvs.com/timing/share/content/10238002)于2022年10月17日14时45分在起点新闻客户端刊发,拟自荐通过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报送参评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现将该作品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2023年4月28日至2023年5月8日。

公示期内,社会各界可通过电话方式发表意见,欢迎社会各界监督。

电话:029-85236133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陕西广播电视台)

2023年4月28日

【附件1】作品视频文稿

【片头】

【马铃薯丰收场景现场】

【字幕提示】2022年9月28日榆林市定边县白泥井镇衣食粱村

【现场同期】

村民1:我看见石光银了。

村民2:就是的。

村民1:我看见石光银了。

村民3:哪一个?

【字幕提示】石光银是谁?

【字幕】他来了

【留白】石光银与村民握手

【村民同期声】第一次见到真人,非常感到荣幸。

【字幕】石光银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四大号村村民 “七一勋章”获得者 全国治沙英雄

【现场对话同期声】

石光银:这一亩地现在能产多少?

榆林定边县衣食粱村村民 李荫彪:产下五吨多。

石光银:那就上万了。

榆林定边县衣食粱村村民 李荫彪: 应该是近五年来说是最好的一年,人均的话基本人均十万块钱左右吧。

石光银:上十万了,再保守说一点吧。

榆林定边县衣食粱村村民 李荫彪:那时候风沙特别大,在这种沙梁上,根本就种不出啥地,产量特别低。

同期声榆林定边县衣食粱村党支部书记 高志文:前辈治沙后辈享福嘛。

【字幕提示】沙窝窝长出“金蛋蛋” 四十年前不敢想

【出片头+标题字】沙海“愚公”

【画外音】石光银:看见这些树就和看见自己孩子一样了,这有感情了。

【现场同期】石光银:这是我1984年栽的第一棵树,你看这棵树长得参天大树吧。

【画外音】我活一辈子就把沙治住,林造起来,我就没白活。

【字幕提示】陕西榆林定边.毛乌素沙漠南缘 狼窝沙林地

字幕提示】战黄沙

【提示字幕】毛乌素沙漠南缘

【画外音】石光银:我们祖祖辈辈受了沙的害,我父亲手上我们就搬过九次家,我小时候放牲口着,一下风把我刮走了三十多里路,那时候我就想,我长大跟这个沙子要斗到底,再也不能叫下一代受沙子的害了。

【画面+音乐+提示字幕】

1984年国家鼓励个人承包治沙,石光银成为全国农民承包治沙第一人,用全部家当承包3500亩荒沙。

字幕“七一勋章”获得者 石光银

同期声】当时治理狼窝沙,我们就吃在这个地方,睡在这个地方,拿着青稞面饼饼,种的青稞,那个又干又硬,刮的那个沙子咬在嘴里, 跟我造林的那些人说,咱们肚子里把二三斤沙吃进去了。第一回上了二三百人,头一年就成活了10%,第二年20%,有些人就说,我们不跟你干,我说你看谁想跟我干,你跟我干,不想干你就不要干了,你就回去,我砸锅卖铁,我豁进去了,我就非干,死也要死在这沙窝里 。在这我就考虑说治沙也不能蛮干,我就跑去问专家,这会我才开始就是障蔽治沙法,把专家一问以后,我第三年一次成功。

【字幕】“七一勋章”获得者 石光银

【同期声】我们三代治沙了,流了汗,流了泪,实际把血也流了,因为我的儿子因为治沙也牺牲了,2008年没的,他那天就是3月12号植树节他要八九点赶回来,要开动员大会,他朝回来赶的时候车祸了。

【特技包装留白】儿子从合影中慢慢消失,留下孤单的石光银

【字幕】“七一勋章”获得者 石光银

【同期声】这个你就想起那个时候,我也想说,我咋能挺过来,很多人那个时候,有些人就说,这下把老石放倒了,哪还有什么信心造林 可是我想,就你全死下,你全睡下,儿子能活了呢。

【字幕——人名条】石光银的孙子 石健阳

【同期声】我父亲当时出殡三天后我爷爷开了个全家总动会,当时时候正值植树节,林区里边有好大一批工人在等着这个树苗往进去栽植 ,我们全家把那批树栽上以后,爷爷就说这树活着,我的儿子就活着。

【字幕——人名条】石光银的孙子 石健阳

【同期声】我也就认为树活着,我的父亲就活着。

【画外音】石光银:我的儿子为调苗子走了,我把树栽活就和我儿子一样。

【画面+音乐+提示字幕】

近40年25万亩筑起“绿色长城” ;石光银带领群众累计植树5300多万株,建起了100多公里长的绿色生态屏障;在“老石们”的努力下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达93.24% ,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画面+音乐+提示字幕】

【提示字幕】由石光银治沙公司牵头成立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分红啦

【现场画面】养殖户现场抓牛

【现场同期声】签字来,签字。

【字幕——人名条】榆林定边县十里沙村村民  常锦全

【同期声】我2017年投入2000元,2018年就分了1000元的红,今年每户人家又分了一头牛价值7000元,相当于我们已经分红8000块钱了,2000块钱的股份还在,全村的40头牛还在。

【现场同期声】石光银:咱们把牛场也盖大了,群众把红利也分了,大家就吃肉喝酒,来。

【转场】

【提示字幕】石光银治沙公司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

【现场对话同期声】

石光银:就要咱们搞那个实验呢,你看那个品种好着么?

工人:好着呢 。

石光银:这是原原种?

工人:嗯,这就是马铃薯的最高级别。

石光银:种业问题是最当紧的事情。

【字幕——人名条】“七一勋章”获得者 石光银

【同期声】这10年来,一个就是培育种子,一个高科技进来,从生态环境上,从农业收入上,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何?过去只能粗放型种农业,现在能种经济作物,辣子、土豆、这些都能种了,这就是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你要治沙造林,而且你要治穷致富。

【字幕提示】授勋章——红底金字过光

【画外音】石光银:授勋那个,哎呀,那个环境,在我一生人老几辈上,没看过那个场面,也没看过那个环境,29号我们就授勋章,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授的。

【字幕——人名条】“七一勋章”获得者 石光银

【同期声】我上去领奖,我说总书记辛苦了,总书记给我戴奖章的时候说你不容易呀,就用咱的陕北话说你不容易呀。我那一刻我觉得那就是只要你给群众能办了实事,给国家能做出贡献,组织、政府、党中央不会亏你的,这个是我心里头话。

【字幕——人名条】“七一勋章”获得者 石光银

【同期声】一个人有一个的选择,我的选择我说我活一辈子只要能干成一件事,我这辈子就没白活。我就把沙治住林造起来,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大家受益了我就没白活。

【留白】种树现场

【字幕——人名条】“七一勋章”获得者 石光银

【同期声】为何我七十多岁的人还要干,你得多大奖,你要给农民办多大事,你不能你说你把奖得了,得那么高的荣誉,得了那么多奖,说我有功劳了,我睡在奖的功劳簿上吃老本,这你不是一个中国共产党人。

【特技包装留白】儿子从合影中消失,孙子慢慢长大,接过了治沙造林的接力棒。通过一张合影的特技处理,既呼应前段痛失爱子的细节,又创意呈现一家三代接力治沙的过程。

【现场对话同期声】石光银:现在你看多漂亮,年轻人有个大公无私的精神,这就把事能干好。石光银的孙子:好。

【继续留白】爷孙俩爽朗的笑声

【画面+音乐+提示字幕】

【提示字幕】受父亲和爷爷影响,石健阳大学选择学习林学专业。大学毕业后,石健阳回到家乡,接过治沙造林的接力棒。

【字幕——人名条】石光银的孙子 石健阳

【同期声】爷爷跟父亲当时是让这个沙漠绿起来,我的绿色梦就是让沙漠不仅要绿起来,然后要让群众要富起来。我现在对治沙这个事业有一个全新的理解,就是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就是说我们治沙不仅仅局限于定边,我们可以就是辐射到全国,甚至全世界。请进来就是说我们把好的一些技术人才请进来,跟我们一起治沙。

【画面+音乐+提示字幕】

【提示字幕】石健阳团队引进沙地经济作物115种,让沙地长出新希望。

【提示字幕】石健阳正在将沙地老树种改为樟子松,防沙效果从20年提高到100年。

【提示字幕】如今,年过古稀的石光银仍坚守在治沙一线,他的治沙故事还在继续。一代代沙海“愚公”让荒漠变成绿水青山,又正在让绿水青山“变出”一座座金山银山……

【结尾滚屏字幕】

【附件2】作品首屏图

a09e0fcdf9e14b3e1f15211d499118e8.png

【附件3】作品获奖证明

a89b175b0fcb1498dd20b718d234ceaa.png

【附件4】中国新闻奖自荐、他荐作品推荐表

632f107b23cf7c2a9cd6fb83ac3a824f.png

5dafeb08a217de0f1871ca2e2c8df2be.png

【附件5】参评人员承诺书

90216c205bf4289b72ed1dd51f82488a.png

来源: 新闻中心  编辑: 李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