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观察 | 新媒体语境下记者如何强化“看家本领”

http://www.sxtvs.com时间:2022-03-01 09:04:35

如何在竞争白热化的“同题作文”中脱颖而出?在新媒体语境中,记者如何强化“看家本领”,彰显核心竞争力?我们登载新华日报记者田梅、黄欢关于第3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跨越80多年的守望相助!南京捐赠抗“疫”物资驰援拉贝后人》创作体会,与大家分享。

图片

一篇978字的作品,荣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是本届江苏16篇获奖作品中唯一的文字消息,也是江苏由客户端首发的消息第一次荣获中国新闻奖。它就是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旗下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发布的《跨越80多年的守望相助!南京捐赠抗“疫”物资驰援拉贝后人》。

在本届346件获奖作品中,有70余件聚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占获奖数量的五分之一。如何在竞争白热化的“同题作文”中脱颖而出?如何做到不在主战场、却另辟蹊径开掘出“小切口、大主题”的文字精品?在新媒体语境中,记者如何强化“看家本领”,彰显核心竞争力?

思考之一:如何挖掘重大独家线索?记者需要在开动脑筋中锻造敏锐思想力。

延安时期,毛泽东为《新中华报》题词:多想。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曾说,记者务必要培养自己的思想力,这是新闻佳作的源泉和保障。

2020年4月18日10:07,文字消息《跨越80多年的守望相助!南京捐赠抗“疫”物资驰援拉贝后人》在交汇点新闻客户端独家首发后,第一时间被人民日报微博全文转发,并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当天上午,人民日报客户端首屏重要位置、官方微信,新华网、中新网等央媒及各地方媒体全文转载,央视新闻、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央媒跟进报道,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而这条宝贵的新闻线索,是交汇点新闻记者“想”出来的,是凭借新闻敏感性和深刻思想力挖出来的选题。

2020年4月1日,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做客央视时提及,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来信求援,急需抗疫药品。消息经媒体报道后,记者的第一反应是:南京人、南京城应当尽点力!毕竟,南京城与拉贝家族有着特殊的渊源和情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约翰·拉贝曾与其他国际友人共同建立南京国际安全区,不顾个人安危挽救了20万中国人的生命。2016年,身为“南京荣誉市民”的托马斯·拉贝,将祖父所著《拉贝日记》南京卷原件捐出,续写了南京城与其祖辈的友好情谊。

当晚,记者迅即联系江苏省外办,得知南京市外办已在全城动员、紧急行动,多方筹措物资。我们还辗转从南京一家药企得知,由于疫情期间抗疫物资、特别是药品相对稀缺,他们正在协调外地药企,希望能为拉贝后人提供帮助。

记者敏锐地觉察到: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特殊背景下,这场跨国救援意义格外深远。这不仅体现了南京人的感恩之举,也先天性地具备地方媒体独特的报道视角,从而让重大主题地方呈现成为可能。

抢到一个优质选题,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回溯这一选题的发掘过程,记者不禁感慨:在这个万物皆媒,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单靠条线“投喂”几无独家新闻的可能。记者不能满足于当新闻的“搬运工”,必须不断增强“眼力”“脑力”,练就一双“火眼金睛”——通过主观意志下能动的思考,才有可能挖掘出极具价值的新闻资源。

思考之二:如何最大程度开掘深度?记者需要在艰辛采访中磨练坚持力。

每一篇好的作品,不花费一番“脚力”都难以抵达。这篇消息的采写中,记者也克服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一是疫情期间见面沟通不便,我们不得已通过电话、微信、邮件等联系各方,同时第一时间赶往江宁的南京转运中心,见证了药品等抗疫物资捐赠、打包、装箱的全过程,并留下了珍贵照片。

二是国外疫情发展迅猛,不少赴欧航班遭遇熔断。尽管抗疫物资早早筹备到位,但江苏赴德援助包机情况始终不明朗。在连续半个多月的追踪采访中,记者几乎每天都与外事部门保持联系,生怕错过消息发布的最佳时间。

而最具不确定性的是,由于当时国内抗疫物资相对紧缺,对于这批多方筹集的珍贵物资,相关单位始终秉持审慎低调的态度。涉外报道相对敏感,交汇点新闻记者最终能打消有关部门的顾虑,并在其密切配合下独家发稿,得益于稿件对“时度效”的准确把握。

“时”,意味着要紧跟时局、抓住时机。

“时”,并不是指一味求快,而是读懂大背景,精准把握稿件发布的时间、时机和时局。面对疫情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冲击,更加强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南京与万里之外的海德堡,南京人对拉贝后人这场跨越时空的救援,不正是风雨同舟、携手抗疫、共克时艰、守望相助的最佳写照吗?紧跟时局,把握时机,让这篇作品更增添了几分深度。

“度”,意味着要拓展深度、拿捏尺度。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更何况拉贝家对南京城有大恩!南京等地网友质朴的话语和声音,是让记者坚持不懈的底气和动力。采写时态度严谨、准确客观,尺度拿捏得当,最终获得了相关部门对稿件的一致认同和高度赞许。

中国新闻奖评委在评语中这样写道:“记录一座城的温度,叙述一群人的情怀。这条‘暖新闻’巧妙地在新闻事件与历史背景的衔接中,将南京这座城市的善意和善良进行充分刻画和表达,借助新闻语言把个人话语与国家话语相联结,将国际友好人士拉贝的个体经历与中国的社会变迁相联结,新闻张力十足,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效”,意味着要引领议题、引导舆论。

对议题的准确引领和稳妥把握,不仅让稿件获得极佳传播效果,也感动了无数海内外网友。南京物资抵达后,吴恳大使专门致信托马斯·拉贝。交汇点新闻后续报道《从南京开始的“爱心接力”在海德堡顺利完成》,让跨国救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事后,使馆还专门致谢南京市外办。这一全链条传播达到了“聚焦社会关注点,正确引导舆论”的良好效果。

思考之三:如何用最精炼的文字讲述暖新闻?记者需要在长期积淀中磨砺写作力。

这篇消息从创作伊始,就参照精品生产的高标准,在采访、写作等方面动了脑筋、下了功夫。

写作力,就是我们常说的“笔力”,对于记者来说是成文之巧、文笔之美。

在谋篇布局上,该稿采用消息写作最经典的倒金字塔结构。全篇文字凝练,起承转合切换自如,一气呵成,既有跨越时空的历史感,又有温暖人心的细节,内容翔实、笔力老到。导语部分别具匠心地从抗“疫”物资上的暖心标识入手,用简洁优美的文字引出一段跨国救援的暖新闻,提纲挈领,引人入胜。在结尾部分,还专门加上了对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教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长张生的采访。作为该领域的权威专家,张生在感动于此的同时,还从“博爱之都”“和平城市”的角度,赞叹“穿越世纪不曾褪色的情谊翻开新的篇章”,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可谓是点睛之笔。

凡精品者,必须能经得起推敲与检验。为了防止出现差错“一失万无”,记者、编辑在成稿过程中精雕细刻、反复打磨。为了核实海报上的德方建筑的名称,记者多方查阅资料,并辗转联系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求证;4月18日凌晨,记者从南京市外办获悉,江苏赴德援助包机已抵达德国柏林机场。记者烦请市外办连夜联系使馆方,最终在几方大力配合下,核实航班落地时间为北京时间4月17日17时33分,从而让消息的时间要素更为精准。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也获得了南京市外办对接负责人的点赞。(《跨越80多年的守望相助!南京捐赠抗“疫”物资驰援拉贝后人》获第31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三等奖,本文作者分别为新华日报社交汇点创意总监,交汇点首页编辑部记者)


来源: 江苏记协  编辑: 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