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 新时代精神共同富裕的文化力量

http://www.sxtvs.com时间:2023-01-03 11:51:15

原文 :《新时代精神共同富裕的文化力量》

作者 |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齐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精神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文化特质。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向新征程。新征程上要充分彰显精神共同富裕的文化底色,全面理解精神共同富裕的文化本质,积极引导精神共同富裕的文化转向,实现物质共同富裕与精神共同富裕协调发展。

新时代精神共同富裕的文化底色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的价值指向。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文化、社会、生态问题,是关乎每个人全面发展的问题。推进精神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现品质生活、凝聚文化力量的关键,铺就了新时代的文化底色。

精神共同富裕是人类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呈现出的一种文化样态,是人民在精神生活中对美好社会的信仰、价值观以及五千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认同,是在实现个性自由与国家发展的基础上指导自身行为的精神状态。

从精神共同富裕的文化生成逻辑看,它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历史过程,不同时期对精神共同富裕的认知使得人们对其理解更加全面。仓廪实而知礼节,精神共同富裕是建立在比较宽裕的物质生活基础上,建立在全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的。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高质量精神生活的需要不断提升。当前,精神共同富裕已成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要求,新时代促进精神共同富裕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擘画。

从精神共同富裕的文化价值目标看,精神共同富裕表现在个人、社会、国家各个维度。精神共同富裕意味着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个体能够从精神生活中获得幸福感和极大满足;意味着整体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提升,全体社会成员摆脱“文化贫困”;意味着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基更加坚实,国家软实力显著提升。精神共同富裕蕴含着每个人在生产生活和思维创造方面的潜力,以及在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

新时代精神共同富裕的文化本质

第一,精神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不断探索的过程,精神共同富裕是适应时代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的重要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刻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并且强调精神生活是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人除了满足生命体的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在新时代推进精神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的生动实践。

当前,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21年人均GDP突破八万元,超过世界人均GDP水平,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对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精神共同富裕基础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出的新论断。中华文明自古以来提倡天下为公、兼爱大同、美美与共。这些文化核心要义与精神共同富裕的内涵具有高度一致性,实现精神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体现。

第二,精神共同富裕是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将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我国文化建设需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心任务。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共同富裕不仅关注文化资源的充足,更关注精神共同富裕的质量。精神共同富裕需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市场体系,通过更多增强精神力量的作品提升人民的精神获得感和满足感。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数字技术构建的沉浸式体验成为丰富精神体验、满足娱乐休闲需要的重要方式。例如,江苏无锡的灵山小镇·拈花湾以禅意文化为主题,将动态艺术雕塑与传统诗意完美融合,依托水幕电影、全息投影等现代多媒体技术打造出沉浸式夜游小镇。此外,故宫与腾讯联合推出的“‘纹’以载道”沉浸式数字体验展,以炫酷科技带领观众走进文物藏品的纹样世界,在探寻文化寓意的同时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给观众带来全新体验。文化高质量发展始终要把提供富足精神文化产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科技的加持下实现人民精神共同富裕。

第三,精神共同富裕是实现文化自信自强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共同富裕的推进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展现中华文明自信的姿态,展现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自信自强。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精神共同富裕是对中华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充分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认同。这其中既有对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有对蕴含丰厚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意蕴的革命文化的尊崇,更有对展现时代面貌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国潮热”的出现折射出人民文化态度的时代转向,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青睐于本土品牌,非遗老字号、传统节日、文创产品等一系列中国元素跨界创新成功圈粉年轻受众。《国潮品牌年轻消费洞察报告》显示,对比十年前,国潮热度增长超5倍,78.5%的消费者更偏好选择中国品牌。国潮品牌消费的强劲动力充分展现出品牌所蕴含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新时代精神共同富裕的文化转向

一是从城市到乡村的转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的转型发展创造出更多文化消费空间,城市文化消费潜力得以释放,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与此同时,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客观存在,城市与乡村在精神产品获取上存在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凸显。推进精神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乡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乡村。乡村作为未来精神共同富裕的主战场,在精神生产方面仍较为薄弱,精神文化消费有待进一步提升。从城市向乡村的转向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调节城乡精神文化差距的重要纽带,发挥好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作用,加速推进乡村传统生产方式转变,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实现城乡精神共同富裕。

二是精神文化产品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向。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对共同富裕提出了更高期待。一方面,要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共同富裕和精神共同富裕作为共同富裕的一体两面,既要有物质的保障和满足,也要有精神的愉悦和富足。另一方面,对于精神共同富裕本身而言,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精神共同富裕的关注点也逐渐从精神文化产品供给的数量转向精神文化产品消费的质量。由于精神共同富裕受个体教育水平、认知结构、区域环境等差异的影响,使得精神共同富裕成为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渐进式推进。在渐进推进的过程中,需要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供给的基础上着力提升供给的质量,以高品质精神生产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实现由基本精神需求转向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需求。

三是从精神体验向凝聚共识的转向。精神共同富裕是从个体精神体验到集体凝聚共识的过程,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精神自觉,在全社会确立一种崇高信仰,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推进精神共同富裕要从人们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提升转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使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高度,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极大提升。当前,精神共同富裕仍仅表现在人民获得精神文化享受、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推进精神共同富裕需要坚持以文培元、精神富有,发挥好文化先行作用,推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水平上的紧密团结,不断加深人民对民族精神、中国价值的认同感,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来源: 社会科学报社  编辑: 呼乐乐